古典诗歌的修辞手中国 _m[t"E|E
古典诗词讲究意蕴含蓄、语言凝练,故诗人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创造意境,修辞手法的运当普遍的。今天我们先讲一部分,这部分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 ./BBQJK;
mCd{e7*s
1、夸张 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这个大家要知道,夸张并不是夸大事物的特征,有时候还可以缩小事物的特征。 cUA%];/
>#1(lyp
千里莺啼绿映红,还有白发三千丈 ,s\s
Q8
,Xx9x**N[$
这些都是夸张的手法,千里莺啼,这个是绝对听不到的。同样白发也不可能有三千丈这么长。 uju1Ya5X
nU>
d:,?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个也是夸张的手法。 lDI^{2 G
zm iQ)y
夸张还有时候会借助一些贴切的比喻,来具体的阐述某一主题。例如,元代无名氏的一篇作品,就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讽刺了一个吝啬鬼。无名氏的《嘲贪汉》,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gR"}$
0h]=vY|
有个故事,说的是苏轼和苏小妹互相说笑的。我给大家讲下。 *|X;K2@
LOAG77J
大家先看下,这样一首是诗: ,b yrb%V
\ C5 e+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Hbk 0[o&
@FCnWl]
说,苏轼脸比较长,于是苏小妹开了个玩笑,说苏东坡“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这个就是用的夸张的手法。 bW2>N&<`
$zqCe\
苏小妹的额头比较高,所以苏东坡就反击道:“未出亭前三五步,额头已至画堂前”这个也是用的夸张的手法。 0ZBh5bns5
^#I$N!!<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诗人在运用夸张手法的时候,两个主要运用方向。 +
E]I
[E0~|!h}8
第一、诗人在描写时使用的夸张 。这个主要用在写景,叙事方面。主要有两种体现方式。 'U(P.Z>P
?
NId
A、照形象描写 ywm/L8x
YG"muZP5
例如 白发三千丈,又如:刚才我们说的千里莺啼句,也是的。三千尺这句也是,这个都是按照无题形象去描写的。 6$]:Me
R^}Nz!$4
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 |lO-m/
M|^b3n+Mf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n0i9V >
`R&wu)|s#
“四十围”粗的树直径相当于七尺,而树高却达到了“二千尺”,如此一来,这棵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这么细的树,怎么可能有两千尺这么高哈。 >((%o-}9
Y$-UTf
其实,杜甫这里用的也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是用“四十围”、“二千尺”这两个泛指的数字来形容古柏的又粗又高, :Y<\
cmw&w
H-,@AOZm#
?jE@icuM
Jd8@kbW_
第二、夸张用在抒情上,也有两种常见的手法。 6(yEGhqy
43kVHs%
A、 明写,例如 试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ZqC,:n8
cEob>8vXK
是说,宫漏接通了大海,永远也滴不完。 /u4']_nL
-4k@qM0
这样的例子很多 zp$B)Hw5
Z68YUz-~
答:这个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夸张。 0,h }K~r
J9nWdq_LLm
又如 聂胜琼的 眼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3%y~deN
0=OY2Cc7I
这个也是夸张, Qh:l:,+
s'iX%yu5{
B、不明写,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夸张。如:“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没有明写出夸张,但是一看就是夸张。 LZPH-
hc
g$zxfB?d
2、 设问 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其中问句是为了制造悬念,答句是为了别开生面,是美化、升华意境的需要。 3Q6gmEH
@K_Fupr$
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一句发出疑问,使得读者浮想联翩,后句别出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主题也得到了深化。类似的还有王勃的《腾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r?mD:q
c a,_96\,
提到设问,就不得不说下,反问。 0dJN!W1
?=F%Pr1(
反问: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 看是没有回答,其实是自问自答。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对于表达强烈感情十分合适。 2**B{ut
S0E|v<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r`NU%O22
XQ,\O}g \
宴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C(j<0zT
k
8L"*NHK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I.9W3b1R
j)%r|
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等。 <+fq
1x"Y)TH
m
举例中,不仅仅举诗的例子,也有词的例子,说明一点,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是共同的,不存在这个手法只适合于诗或者词。 ]C*0TB<
)n#5Sc: E
设问,是古人比较常用的手法,用问句结尾,回味无穷。问句开头也是,很容易引人入胜。 &v!7C8a
nMr&O2_y
3、 双关:就是近音字或同音字使某个词语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修辞手法。 借助这种手法可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能为诗词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意境。“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春蚕到死丝方尽,”中间的丝指的是情丝。 RsKv]`B}
xWdZEf=u
4、 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对于借代来说,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Zr
JK
B$ENtdG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借代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t6Pdah&b
t J)j:
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Z.h HMHs
Q
R< dY:'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个是谁的诗知 s$ME3r
LSeLA=5
这个也是用的借代修辞手法,是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而不是说要真的去斩阎罗哈。 T`o
's}Ge
M_`|`1K%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U>o{CG!?
}5/ ?m<9d
还有一种是当时诗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也即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 .Oi5W?*)1x
pdrg:3N;{q
5、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n%qhaEW.
Lu?!riusZ
例如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bqzOzF< |